科研进展
-
中山大学谭柏轩团队利用光变曲线变化识别出24颗蜘蛛脉冲星双星候选体
-
香港大学戴丽心团队使用三维流体力学模拟了黑洞潮汐剥离恒星的过程
-
中山大学郑逸团队利用DESI星系群数据和Planck微波背景天图在傅立叶空间中对运动学SZ效应进行探测
-
中山大学张嘉俊、汤柏添团队论证了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在证认氮增丰贫金属场星上存在明显优势
-
中山大学纪龙,余聪团队进行了吸积X射线脉冲星1A 0535+262在爆发活动中辐射束演化的模型计算
-
中山大学余聪团队进行了环行星盘边界层角动量输运的理论计算
-
中山大学申荣锋,刘尚飞团队进行了中等质量黑洞潮汐剥离白矮星的数值模拟
-
在1 kpc处的双白矮星系统并合前后的引力波和中微子信号
-
鹏城实验室汪洋研究员和中山大学Nicola R. Napolitano、李霄栋等人合作研究利用TheThreeHundred, Illustris-1和TNG100-1三个包含恒星形成和气体过程的宇宙学模拟研究了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的模式
-
中山大学谭柏轩等人研究了超新星遗迹Kes 79周边高能辐射的来源
-
中山大学谭柏轩等人研发现了几例伽玛暴历史观测数据中存在额外高能超出成分
-
中山大学申荣锋团组与国家天文台乔二林合作,研究了银河系内红巨星V723 Mon的致密伴星
-
中山大学申荣锋团组与广州大学窦立明合作,揭示了潮汐瓦解事件AT 2019avd中的“圆化-吸积”两段式演化过程
-
中山大学Napolitano教授团队开发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星系结构参数拟合工具GaLNets,可以短时间获取千万个星系的参数
-
中山大学李程远等人论证了空间站巡天望远镜针对星团的多星族研究存在明显优势
-
中山大学余聪等人研究了冷却原行星盘中的 Rossby 波不稳定性
-
密度梯度为权重的关联函数在大尺度结构分析中取得良好结果
-
黄志琦研究了早期宇宙的准分子复合通道
-
Analyzing multi-band deep imaging with Machine Learning
-
刘尚飞等人研究了通过潮汐撕裂以及白矮星磁场对行星碎片产生阿尔文波阻力快速形成白矮星周尘埃盘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