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申荣锋团组与广州大学窦立明合作,揭示了潮汐瓦解事件AT 2019avd中的“圆化-吸积”两段式演化过程

发布人:肖小圆

       潮汐瓦解事件候选体AT 2019avd的光变曲线在光学波段具有双峰结构,并在第二个峰附近探测到X射线辐射。我们研究发现这个源可以用双阶段的大质量黑洞潮汐瓦解恒星的图像去解释。第一个峰对应于瓦解后残骸流的圆化过程,结束后形成吸积盘;第二个峰对应于盘形成后的延迟吸积。我们利用残骸流的自相交模型和延迟吸积模型去拟合这两个峰,发现这个源可以被解释为一个七百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部分潮汐瓦解一个类太阳的主序恒星。

 

配图:对AT 2019avd光变曲线的模型拟合。第一个峰对应于残骸流碰撞的圆化过程(绿色),第二个峰对应于盘的延迟吸积过程(蓝色)。

 

       我们还发现这个事例的X射线的以15天为典型时标的剧烈光变(变化幅度为约5倍)可以用吸积盘的整体进动来解释,进动周期为10-25天左右。该进动由高速自转黑洞的时空拖曳效应导致。将来CSST有望在光学紫外波段发现更多类似有双峰结构的潮汐瓦解事件。